惡夢VS夜驚 到底哪裡不一樣

睡眠顧問教你如何辨別惡夢與夜驚,解析原因、症狀、緩解方法

惡夢與夜驚聽起來像是同義詞,但實際上它們是兩種不同的睡眠困擾。

惡夢比較普遍,強烈的夢境會引發恐懼、憤怒或厭惡的感受,而孩子醒來後通常能夠記得恐怖的夢境,會說話的孩子甚至能描述夢境,例如夢到虎姑婆。

夜驚則比較少見,並且發作時通常伴隨著尖叫或揮動四肢。孩子醒來後可能不記得發生了什麼事,而且會看起來一臉茫然,但是同寢的家人會非常擔憂。

惡夢與夜驚的區別

惡夢
  • 時間點:通常發生在夜晚的最後三分之一,例如清晨。
  • 睡眠階段:快速眼動(REM)睡眠階段。
  • 常見原因:壓力和創傷。
  • 醒來狀況:你通常會自然而然地自己醒來。
  • 活動:你可能會呻吟或喃喃自語。
夜驚
  • 時間點:通常發生在夜晚的前三分之一,例如剛睡下去後的幾個小時內。
  • 睡眠階段:通常在慢波睡眠期間,又稱深度睡眠。
  • 常見原因:腦波的干擾。
  • 醒來狀況:你通常很難被喚醒,醒來後的數分鐘內,會感到困惑。
  • 活動:你可能會揮動四肢、尖叫或下床。

惡夢與夜驚在兒童中的表現

惡夢
  • 普遍性:75%的兒童曾經至少做過一次惡夢。
  • 高峰期:惡夢通常在兩三歲時出現,並在6-10歲之間達到高峰。
  • 內容:容易記住。常見主題包括墜落、被追逐或鬼怪。
夜驚
  • 普遍性:56%的13歲以下兒童曾經經歷過夜驚。
  • 高峰期:通常在18個月以後發作,大多出現在4到12歲的兒童,而高峰期則落在5到7歲左右。隨著年齡增長,發作率會快速下降。
  • 內容:幾乎無法記住。

惡夢與夜驚在成人中的表現

惡夢
  • 普遍性:幾乎所有成年人在一生中都經歷過惡夢。大約35-45%的成年人每月至少有一次惡夢。
  • 高峰期:隨著年齡增長,惡夢變得更常見。
  • 內容:容易記住。常見主題包括失敗、無助感和人際衝突。
夜驚
  • 普遍性:1-2%的成年人在某個時間點經歷過夜驚。
  • 高峰期:25歲以前較為常見。
  • 內容:難以記住。一些成年人可能隱約記得有匆忙或恐慌的感覺,但不會有更多細節。

惡夢與夜驚的成因

惡夢
專家認為,惡夢反應了壓力和創傷經歷。這些經歷不一定涉及虐待,只需要是令人不愉快的經歷,就可能會引發強烈的壓力反應,造成惡夢。

對於兩歲左右的幼兒來說,這個時期他們的大腦正快速的發展,想像力變得很豐富,記憶力也隨之提升,晚上睡覺時,大腦會把白天看到的片片斷斷拼湊在一起,形成一段夢境,有時候會做開心的夢,例如和媽媽去吃冰淇;而另外一些時候則會做不愉快的夢,例如玩具被搶走了;若孩子最近的生活中經歷了強烈的壓力或是創傷,則會做惡夢,惡夢往往帶來危險感,嚇醒睡夢中的孩子。

夜驚

夜驚通常發生在深度睡眠時期,又稱為慢波睡眠。經常發生夜驚的人在這個睡眠階段中通常會有不一致的腦波。當腦波相互衝突時,可能會將你推入半醒的狀態。你的身體可能會從完全放鬆狀態迅速轉為警戒狀態,讓你的心跳加速,肌肉繃緊;但是事發當下,本人通常處於無意識的狀態,對發生的事情不知情,醒來後也不會記得發生了什麼事情,甚至看起來一臉茫然。

幾種因素可能使你更容易發生夜驚:

  • 遺傳因素:HLA-DQB1*05:01等位基因在經歷睡眠驚恐症的人中更常見。
  • 家族病史:如果你有夜驚,那麼有96%的機率你的家庭成員也會有類似的問題。他們可能會有夜驚、夢遊或兩者兼有的情況。
  • 睡眠中斷:不寧腿綜合症、睡眠呼吸中止症或發燒可能會中斷深度睡眠,讓腦波失衡。
  • 藥物:某些藥物可能會加深你的睡眠,增加夜驚發作的頻率。

惡夢與夜驚有多普遍?

惡夢遠比夜驚更為常見。兩者在童年時期的發作機率都較高。

惡夢

多達75%的兒童表示他們曾經至少有過一次惡夢。2016年的一項幼兒園兒童研究表明,兒童的惡夢比許多父母想像的更頻繁且更具干擾性。

惡夢可能在兩三歲左右開始,通常在10歲後逐漸減少。

成人的惡夢頻率比兒童少,但有些人經常做惡夢。大約35-45%的成年人每月至少有一次惡夢,而2-6%的成年人每週至少有一次惡夢。

大約4%的成年人患有惡夢障礙,這種情況涉及非常生動且令人不安的惡夢。其他症狀包括:

  • 惡夢引起的侵擾性想法
  • 持續到醒著狀態的焦慮
  • 由於睡眠中斷而導致的白天疲勞
  • 由於擔心再次做惡夢而不願入睡
夜驚

夜驚最常見於早期童年,但其發作率隨著年齡增長迅速下降。

2015年一項加拿大研究追踪了1940名從18個月到13歲的兒童。研究者發現,56%的參與者報告曾經有過夜驚經歷。

  • 18個月時,34.4%的兒童經歷過夜驚。
  • 5歲時,只有13.4%的兒童仍然有夜驚。
  • 到13歲時,只有5.3%的兒童繼續經歷夜驚。

到成人時期,只有1-2%的人有夜驚。即使如此,它們在25歲之前仍然較為常見。

研究表明,夜驚的成年人更有可能有焦慮和抑鬱的病史。然而,目前還不清楚這些情況是否促成了夜驚,或夜驚反過來加重了這些情況。雖然心理健康問題可以顯然破壞你的睡眠,但睡眠不足也可能加重心理健康問題。

如何分辨惡夢與夜驚

惡夢和夜驚常常與其他睡眠現象相似。以下是如何區分它們的方法。

惡夢 vs 夜驚

大多數惡夢發生在清晨的快速眼動期,俗稱做夢期,你醒來後應該會記得這個夢的內容。

夜驚通常發生在剛睡下去的數小時內的深度睡眠期,並且持續30秒到5分鐘不等,會伴隨著尖叫或哭泣、四肢抽搐或揮動、心跳加速、肌肉緊繃、大量出汗等等。你可能不會記得發生了什麼事,但是同寢室的家人絕對會記得,並且為你感到擔心。

夜驚 vs 夢遊

當你夢遊時,你可能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進行簡單的活動,例如離開床並在房子裡走動。和夜驚一樣,夢遊也源於非快速眼動期的腦波干擾。

夜驚更常伴隨情緒激動,而不是身體移動。你可能會在床上揮舞四肢,但通常不會離開床。夢遊通常不涉及強烈的情感,離開床是其顯著特徵。

根據上述2015年的研究,夢遊的普遍性低於夜驚。只有約29%的參與者曾經有過夢遊經歷,而56%的人經歷過夜驚。

如何降低惡夢與夜驚的發作機率

儘管惡夢和夜驚是兩種不同的情況,但它們有許多相同的觸發因素。你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降低發生它們的風險:

  • 降低白天的壓力
  • 限制睡前菸酒和毒品
  • 維護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,如保持臥室的黑暗和安靜
  • 確保充足的睡眠

如何幫助嬰幼兒面對惡夢與夜驚

一個剛做完惡夢的寶寶可能需要父母的安慰才能平靜下來,父母可以孩子一個擁抱或是安撫物。

如果你已經和孩子分房睡了,這是可以考慮將他們臥室和你臥室的門打開。這可以讓你的孩子感覺到你就在附近。這種安全感可以鼓勵孩子留在他們自己的床上,而不是爬到你床上。

至於夜驚,孩子發作時難以被喚醒,這時候父母搖晃孩子或對他們大喊可能會加劇他們的恐慌。建議父母避免干擾孩子,除非孩子可能會傷到自己。如果孩子在房間內走動,等待幾分鐘讓夜驚結束,然後再引導他們回到床上。可以通過唱催眠曲或輕聲安慰來使他們再次入睡。

何時尋求專業支持

如果惡夢和夜驚頻繁發作,可能會影響日常生活,例如以下這些影響。這種情況下,建議尋求心理治療師或睡眠專家的幫助可能會有益:

  • 睡眠不足:對於成人,這可能包括情緒不穩和記憶力差。兒童則可能會容易發脾氣。
  • 不願入睡:成人可能會經歷失眠或延遲入睡,而兒童則可能直接拒絕上床睡覺。
  • 潛在壓力:你白天的焦慮可能會延續到睡眠中。兒童的惡夢往往圍繞著身體威脅如墜落,而成年人的惡夢則通常集中於更抽象的人際問題。
  • 受傷:在夜驚期間,成人可能會打到別人,破壞附近的物品,甚至撞上牆壁或家具。幼兒則可能會在嬰兒床上碰傷自己或從床上摔下來。

總結

惡夢:醒來後會記得恐怖的夢境。夜驚:當事人通常不會記得。治療通常涉及減少壓力、處理創傷,以及採取措施改善睡眠品質與睡眠時長。

偶發的惡夢或夜驚通常不會有副作用,但還是會令人擔心,如果如果你的孩子最近經歷了惡夢或是夜驚,請給他們鼓勵以及安慰,如果反覆發生要速速就醫。

請分享這篇文章:
Select the fields to be shown. Others will be hidden. Drag and drop to rearrange the order.
  • Image
  • SKU
  • Rating
  • Price
  • Stock
  • Availability
  • Add to cart
  • Description
  • Content
  • Weight
  • Dimensions
  • Additional information
Click outside to hide the comparison bar
Compare